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城乡规划学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线上中期汇报成功举办

导读

4月25日,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在线上举行。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六所学校的毕设团队进行了中期汇报,专家评委进行了细致的点评。


本文字数:5730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4月25日,2020城乡规划学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在线上举行。


2020城乡规划学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主题为“栖霞故韵 江畔新曲 疫中思策 共盼春来”。参加本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的高校分别是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和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下简称“学会”)为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提供学术支持。


主持人:江泓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本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召集院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泓副教授主持汇报。


开场致词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在疫情期间,虽然六校联合毕业设计面临各种困难,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新的交流形式中,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有创意,这也是历练师生很好的契机。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次最有挑战也最有意思的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定会有创造历史的感慨。


石楠秘书长指出,针对疫情,我们在思考城市问题时,也要目标明确,思考规划到底能发挥何种作用,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合作协同,统筹协调把握好各种关系,认识到平衡的至关重要性。


石楠秘书长强调,当前的形势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机会,思考我们的城市发展如何常态化,不折腾、不亢奋、不萎靡,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受邀点评专家


石楠: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刘青昊: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正局级)


朱子瑜: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王引: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赵云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洲联集团·五合国际CEO





石  楠




刘青昊




朱子瑜




王  引




赵云伟



六校方案





4月25日上午


01

清华大学:江山共育,城乡共生



清华大学团队结合中医的研究方法,通过“望、闻、问、切”,提出栖霞十二问,认知栖霞的“山、江、人、脉”。同学们对边缘区与多元性问题一一进行解析,对比分析了工业遗存与生态本底、经济生产与美好生活、村镇肌理与城镇浪潮、文化底蕴与创新科技、古人何去与新人未来、吐纳更新与韧性支撑,进而提出了“江山共育、城乡共生”的栖霞愿景构想。通过“通脉、吐纳、灸愈”之策,提出三大空间策略,以臻带贯东西、廊通南北,岸线更迭、片区代谢,触媒激活、全龄疗愈之境。最后,融合栖霞的江、山、城、村、河、田,设计以江山为轴、产田为翼、两带为脉、港站为引的城市意象。



(1)江山为轴:以长江和栖霞山为轴,联系城市边缘区城与乡;以九乡河和北象山为轴,连接栖霞山的产与田。


(2)产田为翼:延续历史脉络,以新型产业和田园小镇作为地段两翼的核心空间。


(3)港站为引:依托仙林高铁站和邮轮母港,结合地铁和绕城高速,吸引人流,提升栖霞山周边的产业活力。


(4)两带为脉:组织沿江发展带和新田园小镇带,串联地段内的文化资源,缝合城乡版块,实现江山并育、城乡共生的未来愿景。



评委点评



专家们一致认为清华大学的研究方法很好,以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切入城市规划的研究,体现了完整的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1)从地区定位上,要思考此处地块在大紫东核心区范围内的地位是什么,不要片面地理解其为城市边缘区。


(2)在地区发展上,要和大紫东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尤其是沿江地区。结合邮轮母港等重要设施,探讨此地未来发展的可能。


(3)从区域统筹上,要把握好区域格局和地区本身转型之间的关系。区域谋格局,地区谋转型,这是下一步需要强化的观点。


(4)从空间格局上,南京的山水格局要大,这是首要条件,但是我们也需要思考,格局之中,城市能不能守住自己的本分。


(5)从产业布局上,城市规划不大可能产业讲得很细,要研究设施、服务等共通点,其他细节不必太追寻。


(6)从系统整合上,中医的核心是强调“上医治未病”和固本培元,这一点没有体现出来,设计过程中需要思考系统最优。


02

天津大学:极目环翠,江畔栖霞



天津大学团队通过前期的研究,厘清人-城-水绿和谐共生的关系,并分成“胜景忆栖霞之历史篇——文明辩栖霞之现代篇——五维升栖霞之未来篇”三部分来讲述栖霞故事。同学们在秉承人-城-水绿高质量发展这一理念下,从韧性维、特性维、温度维、支撑维、全域维等五个维度把脉栖霞的未来,确定了山水定地、以地承文、以文构城、以城链网、以网领域的核心书写法则,塑造健康之城、人文之城、定制之城、网络之城、圈域之城。



(1)山水定地——韧性维:以山水定地,守生态本底。定地文,定刚性,定弹性,构建健康之城。


(2)以地承文——特性维:以地承文,提炼地域文化。保资源,留肌理,守特色,构建人文之城。


(3)以文构城——温度维:以文构城,彰显城市特质。拟愿景,促产局,有归处,构建定制之城。


(4)以城链网——支撑维:以城链网,架构系统骨架。链生态,链生活,链生产,构建网络之城。


(5)以网领域——全域维:以网领域,辐射区域发展。领生态,领生活,领生产,构建圈域之城。



评委点评



专家们一致认为天津大学的汇报组织的很好,五个维度,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生态主题贯穿始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1)在表达方式上,关于绿色空间的表达可以再灵动一些,把生态从思维境界落实到视觉境界。


(2)在生态内容上,在经济领域分析中,生态的内容可以阐释的更充分;生态推导上,最后的方案可以更精致;另一方面,对生态的分析还是停留在工业文明,没有进入生态文明,要考虑生态的生产生活状态,将生态理念融合到方方面面。


(3)在需求分析上,要理解区域缝合,不能停留在以往的均质化空间模式分析上,要对空间有新的理解。


(4)在产业分析上,思路可以更开阔,想法可以更大胆,从传统的以要素为核心的产业分类方法,转变为后工业化时代价值链的融合。


(5)在研究模式上,可以做到更有特色。


(6)从管理和落地角度来讲,在项目引进中,如何做到发展新项目的同时振兴老项目?在产业转型中,化工厂搬迁问题怎么解决?能否进一步分析片区承载力?如何划定生态和谐发展的底线?


03

同济大学:城绿共栖,诗画江霞



同济大学团队建立了四个维度、一个原点、九个专题的研究框架。从时代视角的高度、区域视角的广度、疫情视角的深度、美好生活的温度等维度,以基地视角为原点进行现状问题剖析,研究绿色发展、区域协同、韧性城市、生态价值、文化承扬、产业转型、用地评价、智慧交通、社区治理等专题,进而构建生态文明城市韧性空间模式,打造轴廊领四片的规划结构和山水相连、蓝绿成网、群组相生的城市设计框架,最后提出五网合一的设计策略。



(1) 生态网:构建汇流廊道体系,生成水网。绿网与水网结合,山体镶嵌其间,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结构。


(2) 文化网:以栖霞山片区为中心,石刻文化与官窑文化片区为旁支,串联长江沿岸文化节点,形成一体两翼沿长江展开的结构。


(3) 产业网:创新导向,健康引领;板块整合,链接网络;产业细胞,复合集聚;七彩长江,环山五镇。


(4) 交通网:构建快速过江通道、“两横两纵”主干路体系和“细胞结构”路网。


(5) 社区网:以10分钟、5分钟生活圈为基础,构建三级服务体系、绿色界面与公共交通,打造公共服务体系。



评委点评


 

专家们一致认为同济大学团队的方案平实贴切,体系结构非常严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1)关于“细胞”结构。方案中的小细胞是稳定的,但其组成的中细胞、乃至大细胞是否稳定?是否有容错机制,可以在终期捋一捋。一个点好,不代表线、面就一定好。从“细胞”到城市,如何演进比较合适?


(2)关于生态和韧性。如何更好的结合?在场地范围内,应该结合功能空间结构,充分体现生态格局和韧性格局。


(3)关于缝合。用什么方式去解决当前割裂的现状?


(4)关于更新和重构。目前基地东部的城市设计中,没有看到太多现状保留,有多少是更新,多少是重构?对现状需要进一步核对,有些地方不能完全推倒重来。


(5)关于蓝绿空间。强调生态时,必须要兼容经济。方案中蓝绿空间占比61%,这个比例和细胞系统之间是什么关系?拆除和建设内容分别有多少?


(6)关于传承和创新。如何对待这个地区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怎么实现地区转型,在下一步还可以增加这种过程性的研究。





4月25日下午


04

东南大学:栖霞四卷,因势流转



东南大学的同学们以史为基,以“千里江山、黄金水道、文化苦旅、坐疫行思”四个维度描绘栖霞未来。


在千里江山卷中,通过对栖霞地区的山形、山势、水形、水势的梳理,充分展示了栖霞的江山意境,提出延续山势,水脉随势,登高望江,可游可居。


在黄金水道卷中,通过对价值演变、片区集聚、政策规划、区位条件、港城关系、区域环境的分析,提出触媒引流,动能转换,以轴带片,产城融合。


在文化苦旅卷中,梳理文化脉络,探寻文化意象;通过梳理文化分布,展现差异化特征,思考文化发展策略。他们提出激活旧轨,串珠成线,复兴游线,怀古揽胜。


在坐疫行思卷中,从时间、空间维度对我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了横纵面剖析,对规划人口趋势和未来风险做出了预判,确定了栖霞地区的规划目标、定位和原则,提出建设新型社区体系,实现维度提升,空间守底,新型社区,动态弹性。



最后,同学们总结道,回归本源,因势流转,顺应自然基地,绘江山格局,把握时代转折,立发展骨架,因循历史脉络,承底蕴厚度,探索未来社区,升城市维度,最终形成人字轴空间结构,织布绿脉蓝廊,构建创新网络,延续文化基因,守抵安全底线。



评委点评



专家们一致认为东南大学的同学对基地的研究非常细致,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充分发挥了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1)在表达方式上,图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可以更美观。


(2)从整体上来看,还需要更聚焦,把握整体性,而不是过于关注某一个节点。


(3)在结构上,建议把“文化苦旅卷”与“黄金水道卷”的顺序互换一下。


(4)在对于疫情内容的处理上,既要重视情疫情,又不能过度抬高“疫”,可以把“疫”作为促媒来谈。


(5)社区治理版块,是一个特色和亮点,可以进一步深化。


(6)注重功能研究,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对重点地区和空间进行深入研究。


05

重庆大学:栖霞免疫计划——针对城市生命体提出的弹性规划设计



重庆大学团队提出了“适应免疫、系统和谐、代际永续”的规划设计思路。同学们秉承“状态评估、规划响应、脆弱性识别、策略制定”的逻辑,从2020年万众聚焦的高频词“城市免疫力”说起,由“免疫”升维到“城市免疫”,从而建构“栖霞免疫计划”。为能在城市生命迭代中适应各种潜在风险,实现战略弹性进化,规划针对弹性生态免疫系统、弹性产业结构、包容性开放生活空间,从三生系统维度、时空战略维度、免疫适应维度,提出“弹性城市生命体”的目标愿景。生态上,灾害自适应,生活自选择,环境自调节;生产上,就业岗位弹性,产业职能弹性,产业用地弹性;生活上,扩展适应性,融合适应性,恢复适应性。



方案1.0:近期规划2025年,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应细胞培育1.0,挖掘潜力点,培育生态细胞、生产细胞、生活细胞。


方案2.0:中期规划2030年,迈向共同富裕,健康中国2030。对应组织生成2.0,廊网组织联系,生成生态组织、生产组织、生活组织。


方案3.0:远期规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应系统适应3.0,体系强化维稳,适应生态系统、生产系统、生活系统。



评委点评



专家们一致认为重庆大学团队的方案用细胞的生长来讲述城市的成长,展现了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1)关于分析方法。这种从布局到整体的分析方法,需要把握地方特色。


(2)关于现状条件。因为特殊时期,没能多到现场调研,所以对现有的设施要再深入思考。


(3)关于人口。如果抛开人口,无以谈空间和用地。本方案中的人口规模较其他方案少,人口的增长对用地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统筹人口增长与人口流动。


(4)关于弹性和刚性。方案中太多弹性的东西,能不能先把刚性的内容找出来,增加一些界定,再来讲弹性。


(5)关于平衡。目前方案看着特别满,怎么去处理弹性和大规模开发之间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思考。


(6)关于产业白地。最近出现不少关于战略留白用地的方案,战略留白用地是连片的、大面积的,但是像小的这种产业白地,如果能在弹性用地的层面有所建树或有所研究,会是一个特别好的创新。


0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水相宜·栖霞共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同学们对基地条件进行了充分分析,提出了“以山水生态为优势,以科创和文旅产业为支撑,以健康宜居为特色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定位。


同学们从生态、历史、产业、交通、旅游、人居六个方面对栖霞“六象”进行解析,形成26条规划策略,提出“栖霞愿景”:共建蓝绿共栖的生态栖霞,承文延脉的文化栖霞,科创引领的创新栖霞,智慧高效的畅通栖霞,融古铄今的休闲栖霞和健康乐活的宜居栖霞。在未来城市部分,以空间为抓手对26条规划策略进行集成,得到底线管控、骨架构建、网络编织、节点落位、轴线确立、边界控制、功能区划7条集成策略,并进一步生成城市空间的总体构架。通过整合叠加,以栖霞自身的场地特色为基底,充分体现在地性、自然生长性,打造城市生命共同体。



同学们在栖霞“六象”的解析中形成26条规划策略,在未来城市部分,以空间为抓手进行集成,得到底线管控、骨架构建、网络编织、节点落位、轴线确立、边界控制、功能区划7条集成策略,并进一步生成城市空间的总体构架。通过整合叠加,以栖霞自身的场地特色为基底,充分体现在地性、自然生长性,打造城市生命共同体。



评委点评



专家们一致认为西安建筑大学的同学们的汇报方案研究思路成熟,逻辑清晰,更偏于实战汇报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表达方式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不能套路化。


(2)在对基地理解上,要注意是栖霞区,而不是栖霞山,针对基地,而不是山。


(3)在内容方面,可以将诸多亮点内容进一步细化,如智能制造、再就业问题等,形成特色板块。


(4)希望能将26个策略演绎成城市控制的规则,而不是导则,成为创新性的内容。




线上汇报:身在天涯,心在咫尺



  总  结  



最后,各位点评嘉宾对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的中期汇报方案进行了总结,指出六所学校的汇报方案风格迥异,在汇报方式上都有自身的独特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坚持自己的特色,利用毕业设计这个机会,放飞自己,进行创新性探索,给自己5年的学习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同时,各位点评嘉宾们也希望六校的同学们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规划思维,做一个合格的规划师。最后,石楠秘书长提出了体验、融合、传承问题,鼓励学生们从不同视角进行思考。他指出,真正的大师不是否定别人,而是把别人的东西运用好,并有所创新。


据介绍,中期成果汇报之后,最终成果汇报将于后期在线上举行。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2020年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网上开幕式圆满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城乡规划学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评图在东南大学顺利举行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会搭台,第2季城乡规划学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再启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